📜 Tengu 白皮书 v0.1
Tengu Whitepaper v0.1
协议不是平台,Tengu 是执行协议意志的第一工具。
📖 前言:来自控制权的召唤
过去十年,加密技术以“去中心化”、“主权拥有”、“无需信任”为核心口号,推动了整个 Web3 世界的繁荣。然而,当潮水退去,我们看到的却是:
- 去中心钱包依然依赖浏览器插件的“前端”;
- 所谓的 DApp 不是去中心化应用,而是部署在 AWS 上的 UI 网页;
- DAO 治理机制虽然取消了公司架构,却没有取消投票权的集中;
- 所有链上动作,仍必须通过 RPC、服务器中转、接口平台触发。
看似“你拥有密钥”,但你没有运行权、加载权、执行权。 Web3 变成了“中心化的可验证层”,不是自由秩序的实现,而是将权力重新包装为“SDK”和“Dashboard”的市场游戏。
真正的主权,是你在你自己的设备上,能够独立构建、签名、执行、广播、验证一个协议的全过程。
而这,正是 Tengu 控制台 诞生的初衷。
Tengu 不是钱包,不是浏览器,不是插件。它是:
- 一个 完全本地运行的主权控制中心;
- 一个 模块化、自加载、插件化的协议操作系统容器;
- 一个 支持签名、执行、扩展、交易、协议部署 的执行框架;
- 一个 无需任何远程依赖、无需云服务、无需托管验证 的加密秩序工具。
你不需要登录账户,不需要请求 RPC,不需要第三方服务器。 你打开 Tengu,就如同走进你自己的数字庙宇: 你的密钥在此,你的种子在此,你的协议在此,你的签名即律法。
Tengu 控制台不是平台,而是平台的反义词。 它不是产品,而是 对所有中心化结构的永久叛逆者。
它不是为你服务的工具,而是你自己的执行之手。
一、Tengu 是什么?
1.1 Tengu 是控制台,不是平台
Tengu 是一个本地运行的控制台应用,你可以理解为它是:
- 一个为多链钱包服务的私密客户端;
- 一个可以加载模块、运行插件、执行脚本的本地协议执行器;
- 一个不依赖远程服务器的去中心 UI;
- 一个可以承载
.tengu文件、种子协议、签名文档的验证容器; - 一个在你自己的电脑上,运行你自己的链上秩序的“数字城池”。
但它绝不是平台,不是中心、不是服务、不是中介。Tengu 不提供服务,它只提供你重新控制服务的能力。
1.2 Tengu 是一个操作系统式容器
传统钱包是“发起交易的按钮”,Tengu 是“你能编写这个按钮的操作系统”。
- 钱包是工具,Tengu 是控制器;
- 浏览器是被动展示,Tengu 是主动交互;
- DApp 是平台式应用,Tengu 是加载任何协议的本地仪式空间。
你可以想象,Tengu 是“没有服务器的 MetaMask + IDE + 本地发布器 + 加密仓库”的融合体。
它不是“你可以用来连某个应用”的东西,而是你可以用来自己构建整个应用行为本身的容器。
1.3 Tengu 是理念的第一具象体
Tengu 是抽象协议秩序的第一道门。
它本身没有内容,没有预设,它是一个“空壳”,等着你往里面:
- 加钱包;
- 加模块;
- 加脚本;
- 加
.tengu协议文档; - 加
.tns域名映射; - 加签名验证机制;
- 加你的想象、欲望、秩序、仪式。
Tengu 本身就是去中心协议理念的第一个“可被打开、可被使用、可被验证”的实例。
不是为了“展示理念”,而是生活在理念里。
1.4 与其他常见加密结构的比较
| 角色/系统 | 定义 | 是否离线可运行 | 是否平台独立 | 是否可被用户完全控制 |
|---|---|---|---|---|
| MetaMask | 浏览器钱包插件 | 否 | 否(依赖网页) | 否(受限于 RPC 与 UI) |
| Phantom | 浏览器钱包插件 | 否 | 否(依赖网页) | 否(受限于 RPC 与 UI) |
| WalletConnect | 钱包连接协议 | 否 | 否 | 否 |
| IPFS DApp | 静态分发前端 | 是 | 部分(依赖网关) | 否 |
| Tengu | 协议控制台 | ✅ 是 | ✅ 是 | ✅ 是 |
Tengu 是唯一本地原子化自治可执行的协议容器。
它将“我拥有密钥”转化为“我拥有执行权”。
1.5 为什么叫它 Tengu?
“Tengu”(天狗)在日本神话中是一种居于山林、不臣服于天、不屈服于人、不依附体制的存在。
- 它有力,但不建国;
- 它有智,但不争名;
- 它在山林之中,孤立自存,却知世间之道;
- 它从不站队,但拥有自己的秩序。
所以我们把第一个本地控制器命名为 Tengu,它不是协议的总体现身,而是协议意志对人类的第一次回应。
二、控制权与主权哲学
2.1 “你拥有私钥” ≠ “你拥有控制权”
我们被教育要“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但我们很少被教育:
“即使你有密钥,如果你无法运行应用、加载协议、签名验证、管理交互——你依然只是一个被授权的参与者,而不是系统的拥有者。”
事实是,大部分所谓的“Web3 用户”:
- 依赖别人搭建的钱包前端;
- 依赖别人运行的 DApp 前端;
- 依赖别人维护的服务器接口;
- 依赖别人部署的节点网络;
- 甚至连合约都不能验证,只能被“使用”;
他们唯一拥有的,只是一组私钥,以及一个与系统打交道的“票证”。
这不是主权,这只是权限。
2.2 平台式区块链系统的悖论
区块链本是去中心化的希望,但现实中它形成了新的平台集权结构:
| 层级 | 集中化趋势 |
|---|---|
| 钱包 | 统一插件生态(如 MetaMask、Phantom) |
| 前端 | 部署在 Web2 服务器 |
| RPC | 大多接入 Infura、Alchemy、Quicknode 等服务 |
| NFT 市场 | 被 Magic Eden / OpenSea 等寡头垄断 |
| 合约调用 | 都通过“远程代理服务”预包装交互 |
这些平台越来越像当年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市场——它们是中介,是控制器,是你必须向其妥协才能“参与世界”的边界。
2.3 Tengu 的反应:构建“本地秩序、自主执行”的系统
Tengu 的诞生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拒绝:
- 它不依赖任何远程节点;
- 它不默认连接任何 DApp;
- 它没有 RPC 接口绑定;
- 它不要求连接任何平台或认证机制;
- 它不展示内容,而是让你运行内容;
Tengu 不帮你做事,Tengu 只还你“做事的能力”。
在它的世界里:
- 所有种子都在你本地;
- 所有插件你自行加载;
- 所有签名你自己掌握;
- 所有执行不必请示平台、不必请求授权;
- 协议即代码,代码即你意志的显化。
2.4 主权的三个维度
Tengu 定义真正的主权为三重结构:
✅ 1. 本地性(Locality)
一切关键组件运行在本地,包括钱包、UI、脚本、协议逻辑、资产视图。
✅ 2. 可执行性(Executability)
不是只能“用别人写好的东西”,而是你可以运行、改写、组合、派生一个行为系统。
✅ 3. 无许可性(Permissionlessness)
没有账户系统,没有登录入口,没有授权服务器,没有“请求访问”的按钮。 只要你拥有结构,你就可以开始执行。
2.5 Tengu 用户不是“用户”
Tengu 没有“用户”,它只有执行者。
- 你运行它,不是“用它”,而是“通过它,运行你自己的协议”;
- 你写一个
.lua脚本,不是给 Tengu 写插件,而是你在创建你自己的金融协议; - 你通过
.tengu发布一个种子,别人通过 Tengu 加载它,那不是“你上传的内容”,而是你在链外建立了一个无需权限的协议发布机制。
2.6 控制台即仪式空间
Tengu 的“控制台”不是按钮集合。它是你的意志载体。 你每次打开它,你不是启动了一个 App,而是在进入一个你自己的仪式空间。
每一次执行行为,都是签名。 每一个签名,都是法令。 每一个法令,都构成世界。
Tengu 不告诉你怎么使用它。它告诉你:“你可以开始构建你自己的秩序”。
三、Tengu 系统架构总览
3.1 架构哲学:不是模块集合,是“自律秩序内核”
Tengu 的架构并不是“一个 App 的模块划分”,而是一个自治系统的自洽秩序设计。
它的基本逻辑是:
每一个能力,不依赖中心;每一份资源,可自初始化;每一个接口,可被替换;每一个动作,可被签名驱动。
这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系统”,而是结构上天然为“去托管运行”而生的协议操作容器。
3.2 总体架构图(文字结构)
┌────────────────────────────────────┐
│ Tengu 控制台入口 │
│ (Main.cpp / Tengu.cpp) │
└────────────────────────────────────┘
↓
┌────────────────────┐
│ GlobalManager 全局上下文 │
└────────────────────┘
↓ ↓ ↓
┌─────────────┐ ┌───────────────┐ ┌────────────────┐
│ SettingManager │ │ ThemeManager │ │ WindowManager │
└─────────────┘ └───────────────┘ └────────────────┘
↓ ↓ ↓
┌────────────┐ ┌─────────────────┐ ┌────────────────┐
│ PluginManager │ │ ResourceManager │ │ SecurityManager │
└────────────┘ └─────────────────┘ └────────────────┘
↓
┌───────────────────────┐
│ 脚本引擎:Lua + JS 动态系统 │
└───────────────────────┘
↓
┌───────────────────────────────┐
│ 终端用户 + 控制台运行环境(UI) │
└───────────────────────────────┘
3.3 Manager 模块体系:系统的自管理骨架
Tengu 中一切核心状态,都被包装在各类 Manager 类中,这是为了:
- 避免任何 “全局变量失控” 的状态污染;
- 保证 UI、脚本、插件、配置之间始终隔离;
- 提供模块热加载、资源懒初始化、插件生命周期独立的机制;
Manager 示例说明:
| Manager 类 | 功能 |
|---|---|
GlobalManager | 核心入口,维护全局引用和系统状态 |
SettingManager | 控制配置项(语言、主题、地址等)持久化与监听 |
ThemeManager | 提供 UI 模块的视觉参数(深色、颜色、动画) |
WindowManager | 管理窗口栈、无边框控制、自定义交互层 |
ResourceManager | 加载图像、图标、样式等资源(可扩展皮肤系统) |
SecurityManager | 提供加解密接口,支持插件访问助记词加密系统 |
每个 Manager 都是可测试、可替换、可 mock 的自治组件。
3.4 插件生命周期调度模型
插件(无论 Lua/JS)都不是“临时调用逻辑”,而是具备生命周期与行为约束的完整模块。
| 生命周期阶段 | 描述 |
|---|---|
load() | 插件文件被加载,配置参数初始化 |
init() | 注册事件监听、UI组件、API接口等 |
start() | 执行插件主逻辑(策略执行、网络监听等) |
shutdown() | 卸载资源、释放脚本上下文、终止异步流 |
插件的每一步行为都可被事件总线拦截、记录、撤销、热重载。
你可以在不关闭 Tengu 的情况下:
- 替换插件文件;
- 重新加载
.lua; - 停止运行脚本;
- 传入新的参数,重新调度逻辑。
这意味着——你在运行 Tengu 的时候,也在“动态编排你自己的协议逻辑空间”。
3.5 配置与状态:无数据库架构 + 可移植系统
Tengu 默认不使用任何数据库。 它采用的是文件级状态 + 内存级快照 + UI 回显逻辑。这保证:
- 所有状态都可以被拷贝、压缩、转移;
- 不存在依赖数据库结构导致的“版本卡死”;
- 所有用户配置都是“可读、可改、可加密”的本地文件(如
.tengu/settings.json);
你甚至可以把整个 Tengu 文件夹放到 U 盘中随身携带,它就变成你的个人链上执行宇宙。
3.6 更新机制(AutoUpdater 模块)
为了维持去中心的内容传播与自我升级能力,Tengu 支持本地:
- 自动更新器(通过校验文件 hash / 签名差分)
- 未来将支持
.tengu模块更新包 - 插件可通过
.tengu链接自动拉取内容(结合 DHT)
这将演变成一种协议级别的“签名广播-内容加载机制”,让你可以发布升级、不依赖服务器、不需要 Web 页面,也能实现用户层级内容传播。
🧭 小结
Tengu 的系统架构不是“写代码时的模块划分”,而是真正适配“主权控制系统”要求的自治结构图谱。 它不是为了功能服务的系统,而是为了“秩序可信与执行不依赖”的哲学服务的结构。
你不是在使用一个 App,你是在运行一个「协议的图腾化结构」。
四、钱包系统设计
你拥有密钥的那一刻,你只是一个钥匙保管人; 当你能本地生成、派生、签名、广播,你才真正拥有主权。
4.1 钱包系统不是功能,而是「身份秩序的执行器」
在传统钱包中,“钱包”通常指的是一个插件(如 MetaMask、Phantom),它提供界面、签名按钮和资产浏览。
但它本质上是一个 权限管理器 + 前端交互组件,不具备真正的用户主权执行力。
Tengu 的钱包模块目标是:
- 在本地生成密钥,而非远程托管;
- 在本地签名交易,而非 RPC 委托;
- 在本地广播行为,而非预设路径;
- 在本地管理身份状态,而非链上账户结构依赖。
钱包不只是“发钱”,它是你与链的存在凭证。
4.2 构成结构总览
钱包模块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 WalletManager │ ← 管理所有账户与派生路径
└──────────────────────┘
↓
┌──────────────────────┐
│ MnemonicModule │ ← 助记词管理(BIP39 / 自定义)
└──────────────────────┘
↓
┌──────────────────────┐
│ KeyDerivationCore │ ← 多链密钥派生(BTC, ETH, SOL)
└──────────────────────┘
↓
┌──────────────────────┐
│ TransactionKit │ ← 本地构建、签名、预广播交易
└──────────────────────┘
所有模块均运行于本地,无网络依赖。 你可以完全离线使用 Tengu 钱包进行交易构造与签名。
4.3 助记词系统(MnemonicModule)
- 支持 BIP39 中文 / 英文助记词
- 使用安全熵生成器初始化种子
- 用户可配置助记词位数(12/15/18/21/24)
- 内部使用 XSalsa20/Poly1305 加密保护助记词文件,需密码解锁
.tengu/wallets/文件夹结构中加密保存助记词配置与路径
例如:
{
"mnemonic_encrypted": "U2FsdGVkX1+q...",
"created_at": "2024-01-01T12:34:56Z",
"default_chain": "solana"
}
4.4 多链支持与派生机制(KeyDerivationCore)
目前支持以下链:
| 链 | 密钥算法 | 派生路径示例 |
|---|---|---|
| BTC | secp256k1 | m/86'/0'/0'/0/0 |
| ETH | secp256k1 | m/44'/60'/0'/0/0 |
| SOL | ed25519 | m/44'/501'/0'/0' |
派生过程:
- 使用助记词 → 生成种子 → 使用链定义路径 → 导出私钥 / 地址;
- 私钥从不外泄,只在 Tengu 内部用于签名器模块;
- 所有地址生成均可缓存,也可手动清除 / 重置;
- 你也可以为每个链添加备注、标签、策略参数等元信息(通过脚本模块扩展)。
4.5 交易构造与签名系统(TransactionKit)
此模块负责:
- 构建标准交易对象(如 Solana 的 transfer、BTC 的 P2PKH 交易等);
- 用户可通过插件或脚本传入参数,自定义交易内容;
- 所有签名操作均在离线状态完成;
- 可手动导出
raw tx作为离线广播材料(适配冷钱包场景);
举例:使用 Lua 脚本构建一笔 Solana 交易
tx = build_solana_transfer({
to = "So1abc...",
lamports = 1000000,
recent_blockhash = "xxxx",
})
signed = sign_tx(tx)
4.6 安全性保障机制
Tengu 钱包默认启用以下安全逻辑:
- 助记词文件 XSalsa20/Poly1305 加密,需密码解锁;
- 所有私钥仅存在内存,不写入磁盘;
- 支持自动锁定:在无操作一定时间后自动锁定密钥访问;
- 所有签名操作均可被脚本包裹(策略层安全检查);
- 用户可启用“纯观察者模式”运行,无需加载私钥,仅查看链上信息。
4.7 多钱包、多链账户支持
- 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钱包实例(如“工作钱包”、“冷钱包”、“多签钱包”)
- 每个钱包可包含多个链的地址派生状态
- 可为每个链配置单独策略,如:
- 只读;
- 禁止广播;
- 签名需二次确认;
- 限定每日最大转账额度;
- 与指定插件联动策略控制。
这些将是未来脚本与权限控制模块的入口点。
4.8 未来扩展链支持(规划)
计划支持:
- Aptos(ed25519)
- Sui(ed25519 / BCS 编码结构)
- Cosmos(secp256k1)
- TON(Bag of Cells 格式)
未来链支持将以插件形式加载,不强耦合主程序逻辑。
✅ 总结
Tengu 钱包不是 MetaMask 的替代品,它是:
- 一个无需 RPC、无需远端服务器就能完成签名与广播的自控钱包;
- 一个支持脚本注入、插件控制、策略签名的钱包执行器;
- 一个能为任意协议构建“身份状态 + 签名行为”的本地钥匙舱。
你不会被平台限制。你不是点击按钮发币,而是定义这个按钮是什么的人。
五、脚本系统 – 通用协议语言接口
5.1 为什么需要脚本系统?
如果说钱包是“持有权”的载体,那脚本系统就是“执行权”的接口。
在几乎所有区块链钱包中,用户是被动的使用者: 点击按钮 → 调用预定义函数 → 发起预设交易。
但在一个真正主权化的控制台中,用户应该:
- 定义交易逻辑;
- 构建协议行为;
- 注册信号监听;
- 注入本地策略;
- 控制 GUI 响应方式;
- 编写完整协议操作序列。
Tengu 不只允许你运行功能,而是允许你创造功能。
这就是脚本系统的核心。
5.2 支持语言:Lua + JavaScript 双引擎并存
Tengu 原生集成两个解释器:
| 引擎 | 特点 | 用途推荐 |
|---|---|---|
| LuaJIT | 轻量快速、沙盒安全、易于控制状态 | 策略逻辑、数据处理、事件驱动模块 |
| JavaScript | Web 生态兼容、复杂 UI 控制能力强 | 插件面板、复杂应用接口、钱包交互封装 |
你可以同时启用 Lua + JS 引擎,两者互不干扰,可分别在插件中加载。
5.3 脚本生命周期与事件结构
所有脚本都遵循统一生命周期结构:
plugin = {
name = "Solana Watcher",
onload = function()
log("插件加载完成")
end,
ontick = function()
-- 定期执行逻辑
end,
ontransaction = function(tx)
if tx.amount > 1e9 then
alert("大额交易")
end
end,
onunload = function()
-- 卸载释放资源
end
}
支持注册事件:
- 钱包余额变动
- 网络节点响应
- 签名请求生成
.tengu文件加载完成- 特定地址/交易/签名匹配监听
5.4 脚本与 UI:行为即界面
脚本不仅执行逻辑,也能生成 UI 元素:
ui.panel("交易分析", function()
ui.label("交易数:" .. tx_count)
if ui.button("刷新") then
reload_transactions()
end
end)
GUI 元素通过调用 ui.* 函数自动映射为控制台右侧面板组件:
ui.panel()→ 生成模块窗口ui.label()→ 静态文本ui.button()→ 交互按钮ui.input()→ 输入框ui.chart()→ 数据图表(未来支持)
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用脚本创造“自己定义的控制台”,不是在使用 UI,而是在生成 UI。
5.5 .tengu 插件包结构
Tengu 插件是 .tengu 后缀文件,实质为一个 ZIP 包,结构如下:
MyPlugin.tengu
├── plugin.lua
├── icon.png
├── meta.json
└── style.css
其中:
plugin.lua/main.js:主逻辑文件meta.json:描述信息(名称、版本、权限)style.css:UI 样式(选填)icon.png:插件图标(48x48)
你可以将插件通过 .tengu 分发,他人可导入控制台本地加载。无需服务器,无需审核,无需依赖。
5.6 插件权限与签名系统(规划)
未来 Tengu 将支持插件级别权限声明,如:
- 是否允许读取钱包;
- 是否允许签名操作;
- 是否允许网络请求;
- 是否允许生成 UI 面板;
- 是否可后台运行;
此外,每个插件都可以由作者进行 PGP 或 地址签名,在控制台内显示:
✅ “由
So1xxxxxx...签名发布”
这将构成未来 Tengu 插件市场的信任基石。
5.7 案例一:策略执行器插件(Lua)
一个监听指定地址 24 小时交易,并在特定条件触发脚本交易的插件:
plugin = {
ontransaction = function(tx)
if tx.to == MY_ADDRESS and tx.token == "SOL" and tx.amount > 1e9 then
ui.alert("收到大额 SOL,自动转出")
auto_withdraw()
end
end
}
5.8 案例二:协议初始化器插件(JS)
onload = () => {
let info = getCurrentWallet()
showPanel("My App", `欢迎,${info.address}`)
if (info.chain === "solana") {
subscribe("tx:new", tx => {
if (tx.token === "USDC") {
log("监测到 USDC 转账:" + tx.amount)
}
})
}
}
5.9 用户可以做什么?
你可以用脚本系统做的事情包括:
- 编写你的私有策略执行系统(量化、风控、套利);
- 创建你自己的协议初始化模板(如发行一个 SPL Token);
- 构建一个本地运行的 DApp 控制面板(替代网页);
- 发布
.tengu脚本供他人下载运行(构成 Tengu 脚本网络); - 在你掌控的设备上,定义你自己的链上行为规范。
✅ 小结
Tengu 的脚本系统是:
- 执行接口
- 协议接入层
- 策略容器
- 控制权编程语言
- 去中心操作系统的 “应用层运行时”
你不会“用脚本执行 Tengu 的功能”。 你会“用 Tengu 运行你定义的世界”。
六、用户界面与交互哲学
控制台不是设计给你用的,是设计给你「重塑」的。
6.1 UI 是秩序的第一张脸
用户界面(UI)通常被视为“设计”,但在 Tengu,它是:
- 一个「秩序表达系统」;
- 一个你与脚本、钱包、模块互动的空间;
- 一个可以被重写、重构、重定义的“可视协议接口”;
Tengu 的 UI 是为“执行”服务,而不是为“展示”设计的。
它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酷炫,而是为了让你能把签名、运行、加载、发布都作为视觉行为的一部分。
6.2 为什么采用无边框窗口?
Tengu 默认以无边框窗口启动(FramelessWindowManager 控制)。
这样做不是为了“简洁风格”,而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
-
可完全自定义控制台外形 – 每一位用户都可重绘边框、拖拽机制、状态栏与行为控制区域。
-
避免操作系统干涉 – 传统窗口由系统控制边缘与行为,Tengu 的窗口行为由你控制脚本定义。
-
便于插件控制窗口行为 – 例如:插件可全屏、最小化、浮动化、自定义角落弹出面板等行为。
在未来,每个
.tengu插件都可以在主窗口外绘制自己的子界面。 你的控制台,不再是“共用样式”,而是你手写出的“可视执行空间”。
6.3 UI 元素注册机制
所有 UI 元素都通过脚本动态注入:
ui.panel("钱包状态", function()
ui.label("地址:" .. current_wallet.address)
if ui.button("刷新余额") then refresh_balance() end
end)
该代码将立即生成一个侧边面板,内含标题、标签、按钮。
你可以用脚本控制:
- 面板嵌套 / 折叠;
- 动态响应(例如监听地址变动后刷新);
- 数据图形化(支持未来 chart 折线图 / 饼图);
- 视图刷新频率、样式颜色等。
这些都不需要 Web 技术,不需要 HTML/CSS/JS。你在用 Lua 编程控制控制台的视觉状态。
6.4 主题系统(ThemeManager)
Tengu 内建主题管理器,支持:
- 多语言自动切换(国际化字符串分层加载);
- 多主题色切换(light / dark / neon / paper);
- 未来用户自定义主题 JSON 导入(配合
ResourceManager);
每个组件支持 class 风格挂钩:
ui.button("提交", { class = "primary rounded-lg neon" })
你甚至可以为你的插件独立定义样式,并与 style.css 一起打包进 .tengu 插件中。
这意味着你的插件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套视觉语言,不被主控制台干扰。
6.5 资源系统:图标、图像、本地资产打包机制
UI 中使用到的所有图标、字体、图像资源都通过 ResourceManager 统一加载。
支持:
- 多尺寸图标自动适配;
- 插件资源自动加载至子目录(防冲突);
- 未来支持 SVG 动态符号(例如地址活跃动画);
- 插件中图像支持热更新(你更换图片立即反映到 UI);
通过这个机制,你的 Tengu 可以完全“视觉重写”。 你的控制台不再是“别人设定好的应用”,而是“你个人风格的自绘主权面板”。
6.6 行为可视化:执行即画面
Tengu 的终极目标是:
所有协议行为都可以被“视觉化”表达。
例如:
- 钱包签名前,生成签名动画;
- 下载
.tengu模块时显示种子绘图图标; - 网络广播行为可显示路径图;
- 策略运行中可显示当前监控资产与触发状态;
- 模块加载时可展示“仪式式”的激活动画;
这不是为了“炫酷”,而是让你对控制本身有可感知的仪式性体验。
你不是点击按钮——你是在目睹并确认一个数字行为在你面前“被生成”。
6.7 多窗口与浮动组件(规划)
未来 Tengu UI 将支持:
- 子窗口弹出(插件可脱离主窗口独立渲染);
- 浮动小组件(如币价浮标 / 网络状态 / 日历 / 策略运行状态灯);
- 拖拽式组件编排;
- 可嵌入外部 WebView(仅在特权模式下开放);
这些将构建一个**真实的“自管理仪表盘”**体验,而不是传统“功能控制面板”。
✅ 小结
Tengu 的 UI 系统不是设计给“普通用户”的。 它是为愿意操控、修改、运行、再造系统秩序的人准备的界面构建器。
- 你可以重绘它。
- 你可以脚本化它。
- 你可以播种视觉种子,让别人用你的方式看到控制权。
真正的自由不是“换主题”,而是“主题由我定”。
七、授权机制与 NFT 权利结构
7.1 为什么 Tengu 不使用账户系统?
在传统的应用中,授权通常意味着:
- 注册一个账户;
- 登陆后验证邮箱 / 钱包;
- 服务端写入你的权限记录;
- 每次操作都需远程验证;
这套模型存在两个致命缺陷:
| 问题 | 后果 |
|---|---|
| 中心化依赖 | 你必须信任服务端数据库 |
| 身份绑定 | 你必须暴露“谁”拥有了什么,而非“哪个地址”拥有 |
这不符合主权控制理念。
Tengu 的解决方式是:你不需要登录,你只需要“拥有某个 NFT”。
7.2 授权 NFT = 协议许可凭证
在 Tengu 中,NFT 是一种“链上凭证 + 本地许可启动器”。
Tengu 客户端在启动时自动扫描用户地址资产列表:
if user_wallet.includes(nft_mint_address) then
unlock_feature("script_market")
你只要钱包里拥有那枚 NFT,你就自动获得功能解锁权限。
- 没有绑定;
- 没有注册;
- 没有后端;
- 没有“验证操作”;
- 没有登录令牌;
- 没有授权码过期问题。
你只需要拥有。
拥有 = 使用权。 地址 = 身份本身。 签名 = 许可行为。
7.3 分层授权结构设计(Tier 系统)
为了实现细致权限控制与激励结构,Tengu 引入授权等级划分机制:
| 等级 | 发行数量 | 价格 | 权利 | 未来可升级 |
|---|---|---|---|---|
| Tier 2 | 1000 枚 | 1 SOL | 商业使用权,开放插件运行与授权访问 | ✅ |
| Tier 3 | 100 枚 | 5 SOL | 再授权权(构建 SaaS/闭源应用时可用) | ✅ |
| Tier 4 | 10 枚 | 50 SOL | 协议内核协作席位 + 路线图建议权 | ✅ |
每一枚 NFT:
- 都为 SPL 标准(Metaplex)铸造;
- 都具备 Metadata JSON 说明;
- 都指向
.tengu文件作为协议许可文档包; - 都可通过
Tengu客户端或链上索引平台验证; - 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Magic Eden / Jupiter 等);
7.4 授权 NFT 的运作机制
Tengu 控制台不采用传统的账户验证系统。 用户的操作权限并非通过登录、认证流程获得,而是由其钱包地址中是否持有授权 NFT 来自动决定。
当用户启动客户端时,Tengu 将扫描其所连接钱包中是否存在合法授权 NFT(如 Tier 2 许可证)。一旦检测到:
- 插件模块自动解锁;
- 执行权限立即生效;
- 无需外部验证服务器;
- 无需任何手动授权或绑定操作。
这构建了一个以 NFT 为秩序凭证的执行体系。 NFT 不是收藏品,而是主权执行权的体现。它像一把印章,不用提交、不用注册,只需拥有,就拥有权限。
7.5 NFT 权限触发结构
每个插件可以设置以下触发条件(示意):
plugin = {
required_nft = "TIER2_MINT_ADDRESS",
onload = function()
if wallet_has_nft(required_nft) then
ui.label("授权成功")
else
ui.label("需要持有 Tier2 NFT 才能运行此插件")
disable_plugin()
end
end
}
这构成了一个“链上 NFT + 本地插件许可”的自律执行机制。
7.6 授权 NFT 激励机制(未来规划)
授权 NFT 除了“代表使用权”外,也将成为:
| 功能 | 描述 |
|---|---|
| 🎁 激励凭证 | 每季度发放 TENGU 奖励积分(或原生链代币) |
| 🎨 插件优先权 | 高等级 NFT 可优先访问内测插件 / 实验模块 |
| 📊 路线图建议权 | Tier 4 拥有“功能发起权”(类似协议治理发起人) |
| 📡 网络内广播标识 | Tier 2–4 NFT 可在 Tengu 内显示专属身份图标 |
| 📦 插件市场展示优先 | 插件开发者持有 Tier 3 可获得上架优先权 |
7.7 为什么选择 NFT,而不是密钥 / 授权码?
NFT 是开放的,可转让的,可验证的,可续约的。它同时具备:
| 能力 | 描述 |
|---|---|
| 📚 说明性 | 可在 metadata 中嵌入版本 / 权利 / 授权日期 |
| 🔐 签名性 | 可由地址签发,用于法律与链上互认 |
| 🔁 流通性 | 可进入二级市场,支持自由转让授权权利 |
| 🧠 可读性 | 无需客户端,也能通过区块链阅读其属性 |
| 📥 可组合性 | 插件可声明只接受某 NFT 即可解锁某权限 |
这一切组成了 Tengu 的“授权即 NFT,NFT 即秩序”的基础制度。
✅ 小结
Tengu 没有用户系统、没有权限验证服务器、没有登录框。
它只有:
- 本地运行的执行器;
- 链上持有的 NFT 授权凭证;
- 插件内定义的访问逻辑;
- 签名与广播下达的命令结构。
授权不是你点击了一个“我同意”, 而是你在链上签下你持有执行权的“真实印章”。
八、使用者画像与典型场景
真正的“用户画像”不是使用者的类型,而是使用的姿态。
Tengu 的用户不是平台上的用户,而是运行协议的“局部自治节点”。他们或许互不相识,但都在使用 Tengu 实现某种对世界运行方式的重写。
这一章不是告诉你“你能用 Tengu 做什么”,而是告诉你“谁将真正活在 Tengu 之中”。
8.1 使用者一:协议执行者(脚本开发者)
“我不想等别人做出产品,我自己编一个。”
这类用户拥有一定编程能力(Lua/JS),擅长构建交易流程或接口操作行为。
他们通过 Tengu 的脚本系统做什么?
- 编写一个交易监控器:监听 SOL 或 BTC 地址实时收款状态;
- 构建一个自动化策略系统:如套利监控器、链上价格预警;
- 封装一个合约操作模块:将复杂合约行为打包成一个按钮;
- 定义一个治理模块:用户在控制台投票并自动合约调用。
他们不依赖平台的功能更新。他们直接在自己的控制台上加载自己写的模块。
他们不是写脚本的工程师,而是给协议“添加秩序行为”的秩序设计师。
8.2 使用者二:协议代理人(插件发布者)
“我要做一个可以发布的 .tengu 协议应用。”
这类用户是构建者,也可以是发行者。他们不满足只为自己写逻辑,他们还要:
- 将脚本封装成
.tengu包; - 配置界面、样式、图标、功能权限;
- 生成
.tengu并广播给其他用户; - 通过
TNS域名系统发布协议 ID; - 构建脚本插件市场入口(甚至在 Tengu 内运行自定义插件商城);
例如:
- 发布一个“链上众筹管理器”;
- 发布一个“DAO 多签控制台”;
- 发布一个“链下 AI 模型 + 签名判定器”;
- 发布一个“流媒体身份认证工具”;
他们的身份更接近一个“协议发行商”。
8.3 使用者三:策略执行者(自动化决策者)
“我有自己的判断逻辑,我要让它运行起来。”
这类用户擅长制定策略、判断模型或交易规则。
他们将策略逻辑写入 .lua,例如:
if tx.token == "SOL" and tx.amount > 10000000 and hour_now() > 16 then
auto_withdraw("So1abc...", tx.amount / 2)
end
他们在 Tengu 中:
- 不依赖网页,不依赖平台;
- 自动监听、自动计算、自动执行;
- 构建属于自己的“程序性资产管理协议”;
- 可以通过插件引入 AI 或模型辅助策略执行;
Tengu 为他们提供的是“本地可运行策略宇宙”。
8.4 使用者四:秩序观察者(验证与共识形成者)
“我不想自己写协议,但我想验证别人发布的协议。”
他们是社区内的独立分析者、共识验证者、合约解析师。他们:
- 下载某个
.tengu插件包; - 在本地用 Tengu 解包运行;
- 验证其中脚本逻辑是否安全;
- 检查该插件是否执行隐藏行为;
- 在论坛中发帖分析该插件是“有益”还是“危险”;
他们构成了 Tengu 网络内的“社会层共识守门人”。
8.5 使用者五:内容发布者 / DApp 发行人
“我想用 Tengu 来发一款游戏 / 一个 NFT 系统 / 一个链上 APP。”
他们不希望把应用部署在 Web 平台。他们希望:
- 将内容写成脚本(或带有 WebView 接口);
- 打包为
.tengu; - 嵌入授权信息;
- 绑定 NFT 与运行许可;
- 将发行信息生成
.tengu并通过种子或域名广播;
他们构建的不只是应用,而是协议级应用模块。
Tengu 让他们摆脱前端、钱包、RPC 的所有依赖。他们只要写逻辑,用户可以直接本地运行,无需访问 Web。
8.6 使用者六:只想保护资产的普通用户
“我不想写代码,我只想离线、安静、安全地管好我的资产。”
他们打开 Tengu,只用以下功能:
- 导入助记词;
- 查看地址资产;
- 本地构建并签名交易;
- 导出离线广播文件;
- 不访问任何网站、不暴露地址、不连接 RPC;
他们是控制台的“隐修派”,他们以最少功能获得最大安全。
他们不追求炫酷 UI,也不写一行代码。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不会背叛他们的控制器。
✅ 小结
Tengu 没有官方使用方式。 每个用户用它的方式,都会成为一个“现实中跑着的主权节点”。
你可以用它赚钱、做工具、治理社区、构建秩序、只为自己使用、只用一行命令。
每一个使用者,都是“在执行某个世界模型”的人。
九、路线图与未来演进
秩序一旦显现,就不再停止。 我们所做的不是“升级功能”,而是“释放更多自我运行的能力”。
Tengu 不是一个“版本升级”的传统软件。 它的路线图不是“增加功能点”,而是逐步展开一整套 协议层自治宇宙的能力结构。
9.1 当前版本:v0.1(已完成)
- ✅ 多链钱包模块(助记词导入 + 地址派生)
- ✅ 完整 UI 构架(无边框窗口 + 样式主题系统)
- ✅ 插件管理器原型(可加载 Lua 脚本)
- ✅ 安全模块(本地 XSalsa20/Poly1305 加密 + 助记词文件保护)
- ✅ 单元测试体系(BIP39 + Wallet 核心组件验证)
9.2 v0.2:脚本系统与签名器上线
- 🚀 Lua / JS 双引擎并存
- 🧩 插件
.tengu文件结构与加载器完善 - 🔐 支持自定义策略逻辑执行
- 📜 插件权限声明结构引入
- 🧠 插件开发模板提供
目标:让每位开发者都能构建“本地协议执行器”,并导出为可分发插件包。
9.3 v0.3:授权机制 + NFT 检测模块上线
- 🏷️ 检测用户钱包地址持有 NFT 状态
- 🔓 解锁模块执行权限
- 🖼️ 插件内调用
wallet_has_nft()API - 🎟️ 插件可声明
required_nft权限
目标:让授权机制真正成为“链上可验证,客户端可执行”的最小主权许可模型。
9.4 v0.4:.tengu 支持与 .tns 域名结构试验性上线
- 📦 插件支持打包为
.tengu分发结构 - 📥 控制台可通过 DHT 加载
.tengu插件包 - 🔏 插件作者签名结构加入
.tengu文件 - 🌐 支持解析
.tns→ torrent hash + metadata
目标:消除 Web 分发依赖,建立插件可被节点间传播、自验证、自更新的生态。
9.5 v0.5:控制台内市场原型
- 🛒 插件市场模块(基于本地
.tengu目录) - 🌈 UI 渲染机制适配不同风格插件
- 🧙 插件评级、签名显示机制
- 🎯 安全等级检测机制(自动静态分析脚本权限)
目标:打造一个“由持有者和执行者自治”的去中心应用发布系统。
9.6 v1.0:完全自组织控制台上线
- 🌐 插件多窗口 + 浮动 UI 支持
- ⚙️
.tengu模块与.tengu集成标准发布 - 🧩 用户发布
.tengu控制台镜像(可重打包) - 🔄 插件热更新机制
- 🛸 联动其他本地协议运行器(如 AI 本地模型 / WASM 游戏运行器等)
9.7 未来:构建「Tengu 网络」
Tengu 不是构建一个平台网络,而是释放节点之间的协议秩序连接能力。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未来: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Tengu 控制台;
- 每一个插件都是一份
.tengu种子文件; - 每一次签名都构成一份“已执行声明”;
- 节点间可以广播自己的插件、秩序模型、数据行为;
- 控制台通过
.tns和.tengu进行 DHT 网络链接; - 形成一个“没有区块链、没有中心服务器,但能运行应用、实现共识”的自治网络。
这将不再是 Web,也不是 Web3,而是:
Protocol Realm — 协议宇宙层的生活系统。
你运行它,不是因为它更好用,而是因为:
它是你能够用“自己运行”去代替“别人说了算”的第一件工具。
9.8 社区协作与未来共建提案
Tengu 并不是“由开发者持续发布”的软件,而是一个可以由社区:
- 提交模块提案;
- 发布
.tengu插件; - 编写插件评级机制;
- 创建自己的控制台版本;
- 提出脚本标准、权限标准、UI 接入标准;
- 组织策略托管网络、插件测试验证网络;
未来你可能见到的不是“一个 Tengu”,而是:
Tengu-Lite(轻量冷钱包控制台)Tengu-Quantum(AI 插件集成版本)Tengu-Wallet(极简签名器)Tengu-Studio(策略开发工作台)
它会像 Linux 一样: 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个“体系”。
十、结语:在执行中显现你的秩序
Tengu 不是工具。它不是“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产品”,甚至不是“一个协议的实现”。
它是一个入口。一个你对数字秩序的接管通道。 你打开它的那一刻,世界不会变,但你可以开始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部署好了”的世界里: 钱包已经帮你定义好什么可以签名; 平台已经帮你决定了你能看到哪些按钮; 接口已经决定你要通过谁、由谁许可、在哪运行。
你从来没有拥有过“协议的执行权”。
而现在,有了 Tengu,你终于可以:
- 在你自己的电脑上,定义你自己的秩序逻辑;
- 在你自己掌控的钱包下,运行你自己的协议语言;
- 在你自己的文件系统里,发布一个你定义的程序世界;
- 在你自己的插件市场中,签署、托管、传播你认可的智能结构;
它不教你怎么玩区块链,也不告诉你什么是“最佳实践”。 它不提供范例应用,也不为你准备 Web 页面。
它只是给你一个舞台, 一个签名即律法、执行即秩序的舞台。
你可能永远不会把 Tengu 做成 SaaS, 你可能永远不会有几万个用户, 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变现”你写的插件, 但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了第一块石头, 可以在属于你自己的世界里,写下你自己的规则。
Tengu 不是“创造者”,而是“回应者”。
它回应的是:
“如果一切都由你决定,你会如何定义执行?”
每一个插件,都是一段秩序的显现。
每一个 .tengu,都是一份你给世界的“运行建议”。
每一个持有 NFT 的用户,都是这个秩序宇宙中合法的巫师。
每一个运行中的控制台,都是一尊无形但有律的数字神殿。
我们不会告诉你未来的版本会是什么。
但你会知道:
- 你可以让它长出眼睛;
- 你可以让它说话;
- 你可以让它动手;
- 你甚至可以用它与另一个世界打通。
我们不会发布“路线图结束”的那个版本, 因为你运行的每一个实例, 都是一个“协议仍在进行中”的世界。
Tengu 不是我们创造的。
它只是我们用代码打开的,那个你一直都想进入的门。
它早就在那里了。 你现在才刚刚开始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