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其实那天,我只是想找一款比特币钱包,没想到却误入迷雾,打开了一扇无法关上的大门。
一、意外的比特币
2023 年底,我收到谷歌的一封提醒邮件,说我早年公司邮箱里的旧邮件需要清理。奇怪的是,这封邮件居然发到了我的私人邮箱。而那些工作账号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弃用了。 彼时我正在德国处理事务,便没放在心上。
大约一个多月后,我回到家,再次收到谷歌的提醒,这时,我开始觉得此事并不简单。
我找出账号登录信息,进入尘封已久的邮箱,这些邮箱里面大部分是从官方付款渠道进入购买公司产品的 PayPal 收款和自动发货邮件,以及从 Affiliates 渠道来的购买信息。
感谢谷歌邮箱的过滤分组功能,很快我便看出端倪。在 2011 至 2012 年间,有几位用户曾尝试用比特币购买我当时的一款软件产品。记得那时有人发邮件来咨询是否支持 BTC 支付。当时我的回复是 $99.99 和 $199.99 这两个版本可以接受比特币,其它更高阶的版本不行。不过,我并没有为他们开通任何正式的付款或发货通道。后来由于公司产品线出售和其它事务,也就断了联系。
这事儿原本被我搁置了,直到这次重新翻看邮件,我才注意到其中有一封回信,附上了一个 Windows 记事本截图,界面上显示了几行字符串(现在我知道那是地址和私钥)。
用户在邮件正文里说明了自己很想购买我的产品,但是只愿意通过比特币付款,并告诉我附件内容是一个比特币地址和私钥,里面有对应软件价格的比特币,甚至还多付了一些。由于没有正式的付款和发货通道,这名用户在进行比特币付款后,直接使用破解版作为自发货,好吧,很聪明!
二、Atomicals 协议
现在问题来到了我这边,是的,此前,我完全没有涉足过加密货币,过去几年间,我的确数次听说过比特币,但却从来没去深入了解。
当时,我需要的是一个比特币钱包。还记得你第一次在搜索引擎里输入 bitcoin 时的场景吗?我记得,因为距离现在只有一年多。经过一番研究,我从 bitcoincore.org 下载了一份 Bitcoin Core 的全节点客户端,然后安装并运行。但是全节点太重,钱包功能也很简陋,于是我开始尝试市面上所有的比特币钱包,然后就发现了 Atomicals 协议。
通过 Atomicals 协议的文档指引,我又去看了比特币的白皮书以及中本聪在 Bitcointalk 上的帖子,开始对这个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后,通过制作 Atomicals 的中文文档站点,我对该协议的整体框架与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创建了一个简易的 Atomicals Realm 浏览器 ARC20.ME。这个过程中,我也首次接触并学习了前端开发技术(作为一名 C++ 开发者,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 JS/TS 等前端语言)。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 AI 正在为快速学习与开发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三、行业与创新
借由 Atomicals 协议与 BTC 网络数次交互后,我的兴趣也逐渐转移到了原理和开发上,开始好奇区块链的核心技术栈到底是什么?是计算机密码学、分布式运算(智能合约与虚拟机)、大规模去中心化共识机制?还是自定义二进制格式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自定义网络通讯协议(P2P、Gossip等)?
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这个行业的发展极大受益于近几年来用户友好且无处不在的节点集群与规模化部署(所谓云计算)。而快速发展的高频交易和撮合引擎,也促进了大量交易所平台的涌现。
基础设施和智能合约的逐步成熟,以及从 PoW 转移到 PoS/PoH 更是直接导致了 DeFi 的出现和爆发。尽管这些技术栈的组件源自传统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区块链却开创性的实现了以下创新:
-
去中心化场景的系统性整合
-
组合创新:区块链将密码学、P2P 网络、共识机制和数据结构整合成一个去中心化、无需信任的系统,这种系统性设计是传统互联网未曾实现的。例如,比特币通过 PoW 和 Merkle 树实现了一个无需中介的价值传输网络,这是对现有技术的重新组织,而非简单复用。
-
去中心化约束下的优化:传统技术(如 BFT)通常假设部分可信节点,而区块链在完全不可信的环境下运行,迫使技术被重新调整。例如,PoW 的高能耗设计是为了在无信任环境中达成共识,这是传统分布式系统未曾面临的挑战。
-
-
共识机制的创新
-
PoW 的经济激励:比特币将 PoW 与经济激励(区块奖励)结合,激励矿工维护网络安全,这种“算力即信任”的机制是对传统分布式系统的新诠释。
-
PoS 和变种:权益证明(PoS)、委托权益证明(DPoS)和 历史证明(PoH)等共识机制引入了代币经济学(如质押、惩罚),将经济博弈融入技术设计,这是传统互联网未探索的领域。
-
-
智能合约与可编程性
-
以太坊的突破:以太坊通过 EVM 和智能合约引入了通用计算能力,使区块链从单一的数字货币扩展到通用平台。尽管 EVM 的设计受 JVM 启发,但其在去中心化、无信任环境下的运行(每笔计算需支付 Gas)是全新的工程挑战。
-
标准化协议:如 ERC-20、ERC-721,定义了代币和 NFT 的标准接口,促进了互操作性,这种标准化在传统互联网中更多由中心化组织(如 W3C)推动,而区块链通过社区治理实现。
-
-
数据与状态管理
-
不可篡改账本:区块链通过链式结构(区块链接)和哈希校验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传统数据库(如 MySQL、PostgreSQL)更注重读写性能而非防篡改。
-
状态机复制:区块链将状态机复制(State Machine Replication)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不可信节点,传统分布式系统通常在有限、可信节点间操作。
-
-
扩展性解决方案
-
Layer 2 技术:如 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通过链下计算和链上验证提升吞吐量,这是为区块链特有问题(高 Gas 费、低 TPS)设计的创新。
-
分片(Sharding):以太坊 2.0 的分片设计在去中心化环境下实现并行处理,挑战了传统数据库分片的假设(中心化协调)。
-
跨链互操作:如 Polkadot、Cosmos,通过桥接协议实现链间通信,这是传统互联网协议(如 TCP/IP)未曾解决的问题。
-
-
去中心化治理
-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通过智能合约和代币投票实现社区治理(如 Compound、Uniswap DAO),这是对传统组织模型的颠覆。
-
链上治理:如 Tezos 的自升级机制,通过代码更新区块链协议,传统互联网的协议升级通常由中心化机构(如 IETF)控制。
-
更是在如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的加持下,于金融领域发展出以 DeFi 为核心的创新:
-
去中介化: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无需信任的金融服务(如 Uniswap 的 AMM、Aave 的借贷),消除了传统金融的中介(如银行、交易所)。
-
算法驱动金融:如 AMM 的 x*y=k 模型、MakerDAO 的动态抵押率,通过数学和代码取代人工决策。
-
原子性金融操作:闪电贷利用区块链交易的原子性(要么全执行,要么全回滚),实现无抵押贷款,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
-
开放性与组合性:DeFi 协议(如 Compound、Uniswap)像乐高积木般可组合,开发者可构建复杂策略(如 Yield Farming),这是传统金融的封闭系统所缺乏的。
-
全球普惠:DeFi 允许任何人通过加密钱包参与金融服务,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
抛开技术,区块链的创新本质更在于:
-
场景:将传统技术应用于去中心化、无信任环境,解决了传统互联网未解决的问题(如无需中介的价值传输)。
-
经济模型:通过代币经济学(如 PoW 奖励、PoS 质押、流动性挖矿)激励网络参与者,这是传统互联网未探索的领域。
-
架构:区块链通过技术组合(密码学+P2P+共识)构建了一个无需中心化协调的全球系统,挑战了传统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四、现在的本质
然而,以我对行业现状的观察,我觉得和中本聪的最初设想有很大偏差。
-
去中心化货币:创造一个无需中介(如银行、政府)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基于密码学和分布式网络实现价值传输。
-
抗审查性:通过去中心化网络(PoW 共识)防止交易被审查或冻结,赋予用户对资金的完全控制。
-
防通胀与稀缺性:通过固定供应量(2100 万枚)和减半机制,打造类似“数字黄金”的价值存储资产,抵御法币的超发和通胀。
-
开放与无许可:任何人都可以运行节点、挖矿或使用比特币,无需身份验证或准入许可。
-
简约与安全:比特币的设计追求简单(仅支持基本交易脚本),以最大化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构建一个去中心化、抗审查、透明且无需信任的货币系统,让个体摆脱中心化金融体系的控制。
——中本聪
你觉得现在的 Crypto 是这样吗?看来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至少我看到的是:
-
强劲节点与中心化趋势:表面是人人可参与的分布式网络,实则被高性能节点、矿池联盟和托管服务商悄然“收编”。个体运行全节点的门槛日益升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正逐渐演变为“云中心化”。几大云服务器宕机,区块链和交易所停摆,你管这叫“去中心”?
-
持币即权力的治理幻象:PoS 共识和 DAO 治理承诺了社区自治,却往往演变成鲸鱼垄断的投票游戏。Token 多者为王,治理提案变成“表决装饰”,而非集体智慧的体现。无脑跟投,限定选项,只不过是另外一种 PUA。
-
投机驱动的金融幻术:所谓“去中心化金融”往往是包装精美的高杠杆赌场。TVL(锁仓量)成了衡量成功的指标,流动性激励催生了资金泡沫,协议更像是线上“饥饿游戏”,而非稳健金融。
-
开发者社区的财务绑架:越来越多项目依赖代币激励与空投炒作维持开发动力,真正长期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团队反而缺乏关注与资金支持。开发者被变相引导去“撸热点”,而非打磨技术。
-
监管套利的生态迁移:项目并非出于对“去中心化”的信仰,而是躲避法律监管的路径选择。从美国到东南亚,从香港到迪拜,Crypto 的热土往往是监管的“灰区”而非自由创新的圣地。
-
用户即流动性:社区治理的理想日渐被稀释为“公关外包”。社区成员在无脑转发、冲推的同时,却对协议实际走向毫无话语权。所谓“共建”,实则是一场由上而下的舆论操控。
-
给钱就办的安全审计:漏洞百出的项目将“已审计”作为护身符,而非对代码安全的真正承诺。一纸报告成了信任通行证,而实际合约千疮百孔,只能指望“没人攻击”,不是“攻不进去”。
-
多链的迷思:大规模重复造链只不过是融资的烟雾弹。链越多,生态越割裂,用户体验越差,开发者被困在适配与桥接的泥沼中,真正的通用性从未到来。
-
你以为的教育:原本应该用于普及区块链知识的内容,如今充斥着“如何撸空投和套利指南”。初学者以为自己在“学习”,实际上在为项目做数据,拿着真金白银帮项目上所。
-
喜欢浇朋友的 KOL:对这些人来说,币不是资产,是话题载体。他们的主要技能不是开发,而是“管理 FUD”,不是发产品,而是发 meme、发动态、发谣言,发一切能“控盘”情绪的内容。粉丝只不过是他们的退出流动性。
柏拉图说:“人们栖居在洞穴中,只看得见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却以为那就是真实。”
换做现在,柏拉图会说:这不是加密的问题,而是人类总是趋向去看那些“更容易理解的影子”。影子更快,更刺激,也更容易满足欲望。
链上的赌场化,是现代人类“失控的欲望”的链式表达。即使没有 Crypto 也会有 Drypto、Erypto,数万年间人性从未改变。
每一次 Meme 币的崛起、每一次 Pump & Dump,背后都是一种对快速成功的执迷、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逃避。
斯多葛哲学认为:市场无法掌控,但心灵可以训练。
可能在一个混乱而浮躁的市场里,唯一值得追求的更应该是:冷静、自律、内在的节奏感。
五、谁在制定规则
是用户的共识?还是巨鲸的操盘?是协议的代码?还是私募资金的意志?
链上赌场的本质,是多数人以为自己在“博弈”,实际上是在为极少数设定好规则的人提供流动性。
西塞罗会提醒我们:技术应当服务于公正的秩序,而不是强者的特权。 当我们忘记这一点,加密就只是一场披着去中心化外衣的收割游戏。
沦为链上的赌场不是加密的问题,而是人类的问题。
它反映了古今一体的冲动、欲望、幻想、逃避。加密不过是将这些透明化、自动化、链式执行而已。
但也正因此,选择“去赌场化”,并打造一个有节制、有结构的加密工具才显得更有价值——那是对人性的一种平衡尝试。
六、我该相信谁
聪明人会逐渐摒弃了对外部信息源的盲目依赖,转而以更审慎的态度,去辨别并依赖真正可信的数据源。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却会让你受益匪浅。
信息时代,尤其是在加密领域,社交媒体的喧哗、热门指标的轮转、市场情绪的波动、博主的“推荐”、排行榜的起伏……一切都变得更快、更混乱,也更容易被操控。
你看到的未必真实,你相信的未必可靠。而你以为的“实时”,很可能只是滞后的幻觉。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更多信息,而是可信的信息。
这个行业的噪音太多,而最稀缺的是:结构化、真实、可验证的原始数据。
这也是我希望 Tengu 能够带给你的:
不是“预测”,不是“信号”,而是“真实的发生”——并交还给你足够的工具,让你自己去判断。
——格拉姆·铁咒(Graum Ironspell)
七、福尔摩斯的演绎法
“我是一名侦探。我用我自己发明的一套方法来解决问题。你可能称它为演绎法。”
——《血字的研究》
区块链世界表面上是透明的,实际上比任何一个封闭系统都更容易制造迷雾。
链上数据几乎不会撒谎,但“看数据的人”却常常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或者看别人说的所谓“数据分析”。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只是在接收“加工后的信号”,而不是观察“发生过的事实”。
我逐渐意识到,这个行业真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一种演绎的方法——用它从多个可信、结构化的数据源中,构建出一个可被理解的现实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一个本地化、基于多链钱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如果你不亲自推理,那么你的判断永远来自别人的推理结果,而这些“结果”往往被情绪、利益甚至算法所污染。
你得像福尔摩斯分析地毯上的烟灰那样,去分析一个项目的部署节奏、开发者的钱包互动、早期持币地址的流转模式,甚至他们 Telegram 群里删掉的对话。不要问别人怎么判断,你要学会自己“看见”。
这不是“分析行情”,这是建模现实。
八、从钱包开始
让我们回到源头,钱包从不应该只是一个软件,更应该是主权的表达。
用别人的钱包,就是站在别人的视角看世界;运行自己的节点、签自己的交易、用自己的模型理解市场,才真正开始“看见”区块链。
我们太习惯于把自己交出去:把私钥交给托管方,把分析交给图表,把判断交给博主。但你想掌握命运,就必须先重建视角。
所以我想把一切先拉回本地:多链钱包、多链监控、自动交易、信号追踪、通过写自己的交互脚本进行逻辑执行。。。等等。这一切,都运行在本地你自己的电脑上。
不光是为了“炒币”,更是为了重新获得属于自己的视角,摆脱被信息裹挟、情绪操纵的状态。
九、加密先贤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哲人王统治”的概念——理性应当驾驭欲望,智慧应当引导权力。
今天的加密行业像极了没有哲人王的城市——聪明人太多,有德者太少。但柏拉图不会因此否定城市本身,他只会说:“你需要更好的治理机制,更清晰的秩序,更有远见的设计者。”
所以先贤们会鼓励你:
别抛弃技术,去思考如何用代码建一座真正的“链上理想国”。
——柏拉图
它现在失衡了,但它终究会寻找“目的”与“中道”。加密技术的最终目的不应是投机,而是提供自由、公平、高效的财产权工具;自然与社会总会通过经验、灾难、调节,回归“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
别问加密行业有没有前途,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内在秩序在这个混乱中行走。
——塞涅卡
共和国终将建成,前提是你不离场;“无政府状态”不是失败,而是“尚未成型的宪政时代”。
——西塞罗
链上世界的自由极大,诱惑亦强,但这正好提供了绝佳的人类秩序试炼场。
我们面对斯多葛式的选择:是应该以克制应对过度,还是应该以理性应对欲望?
真正自由的人,会在混乱中,创造秩序。
真正的加密共和国还没有出现,但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转身离去,它永远也不会出现。
我认为,加密技术不是骗局,但它需要德性、秩序与设计智慧的注入;
“你所在之处,便是你应当建设的世界。”
——马可·奥勒留
你问加密是否还有前途?
——如果像你这样的人,仍在坚持做正确的事,那它就有。
🎉 Let the party begin!